善用政务微博提升政府形象
(张法水 省政协委员 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 )
微博作为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传媒方式,以其发布信息内容的及时性、服务性、草根性、互动性等突出特点而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了传话筒的作用,微博将公众的声音传到政府,政府通过民众的声音能够把脉舆情,同时通过与民众沟通提升政府的正面形象。根据《2012年腾讯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1月,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党政机构及公务人员微博已超过75000家,且仍在迅猛增长;另据《2012年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统计,2012年新浪微博平台新开设41932个政务微博,相比2011年增长率达到231%。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及工作人员意识到微博的作用。我省已有许多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务微博,但是在使用政务微博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缺陷:
1、政务微博注册处于无序状态。
据调查,中国共计有80余家网站可以向网民提供微博注册服务。但是各个网站提供的微博注册服务是相互独立的,比如新浪网上的微博用户只能与新浪网上的微博用户进行信息联通,无法与其他网站的微博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政府在哪家网站开通微博,因此政府选择在哪家网站开通政务微博就不受限制,完全凭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喜好。有些工作人员喜欢新浪网就在新浪网上注册;有些工作人员喜欢腾讯网就在腾讯网上注册。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如果一个部门的分支部门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政务微博,就特别不利于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也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更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地对外提供服务。
2、政务微博缺乏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
有些部门虽然设置了政务微博,但是缺乏专人更新维护,还有些政务微博对民众提出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复和解决。微博本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政府开通微博如果不好好利用就无法发挥微博作为政府与普通民众沟通桥梁的作用,也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以上这两种情形都会导致开设的政务微博成为所谓的“僵尸微博”,严重影响政府的正面形象。
3、有些政务微博内容的表达方式不贴近民众,出现官话、套话。
有些政务微博的发布内容官话、套话十足,不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无形中拉远了与民众的距离,导致微博无法吸引民众的关注,也就丧失了微博互动性、服务性的特点,更无法发挥微博作为政府与民众传声筒的作用。
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更好倾听民众心声、为民造福、排忧解难,应引起我省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释放政务微博在政府工作中的“正能量”,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政务微博的组织建设。
建议我省出台《政务微博管理办法》,规范我省的政务微博的设置以及维护。在该《办法》中可以要求,在同一地级市内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选择同一家门户网站注册政务微博。按照各政府部门的自然组织结构建立微博结构,在各部门之间相互添加链接,方便自己和民众从本部门向别的部门微博跨越。同时,也可以借鉴设置QQ群的方式设置微博群,一个大部门建立一个微博群,群中成员是本部门的二级机构,二级机构所建立的微博群,其成员是自己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方便微博用户按机构名称逐层找到所需政务微博,同时也大大方便机构内部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
2、建立健全政务微博的运行、维护机制。
建立省市县区、乡镇全覆盖的微博体系,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微博,完善政务微博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专人定期维护微博以保证微博的正常运行。微博维护人员以本部门本单位的政情、资讯作为主要的微博发布内容,并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政府、公安、安监、交通等单位的微博要有人24小时值班,出现突发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时,要充分发挥微博及时性的优势,及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准确应对,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微博维护人员也要定期收集民意,对民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权威反馈,将微博打造成政务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
3、定期培训政务微博管理和维护人员,不断提高微博应用技能。
政务微博的管理、运用、维护是一项专门的业务知识,不是会上网、会打字的人就可以高超使用政务微博了。政务微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应对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网络语言等均应有较强的认识水平,在政务微博使用得当的网络语言、微博语言,营造网民能够接受、富有感染力、符合逻辑的表达风格,以此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打造亲民、近民的人气微博。但这些应用技能必须得通过定期地专业培养和训练才会具备,我省可定期举办类似的培训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我省的政务微博管理和维护人员进行科学化地培训。这样,政务微博就会在我省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威力,推动我省的政务公开工作,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