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凸显邻避意识觉醒 畅通民众参与决策渠道是根本
济南垃圾围城虽然已经妥善解决, 但其背后反映了民众不断觉醒的 “邻避意识” 。 近年来环境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大到大型垃圾处理厂的兴建, 小到小区内垃圾中转站的选址, 决策者、 民众无不感受到邻避效应的存在。 研究者指出, 建立健全补偿机制, 搭建民众参与的平台或许能够规避邻避效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齐鲁晚报记者 刘飞跃
垃圾中转站距居民楼2米引发抗议
近日, 济南市天桥区一小区居民称, 去年7月, 该小区在未征求居民意见和公示的情况下, 突击建设了一个垃圾中转站, 距离居民楼只有2米左右, 居民不堪忍受恶臭, 要求相关部门拆除。
“太臭了! 我们家卧室、 厨房正对着垃圾站, 挨得太近, 从来不敢开窗! ” 距离垃圾中转站仅2米的一位居民抱怨“ ,更过分的是, 晚上11点, 甚至到凌晨2点多, 就会有车辆倒运垃圾, 噪声吵得睡不好觉。 ”据悉, 该小区原本没有垃圾中转站, 现在的垃圾站是从别处迁建过来的, 因为原址不符合要求, 这才突击搬迁至此。 因此, 该小区居民对垃圾中转站选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表示了怀疑, 要求相关部门将其拆除, 或者迁回原址。
一个小小的垃圾中转站尚且招致如此非议, 更何况建设大型的垃圾处理厂了。 单从小区垃圾中转站遭投诉来看, 记者梳理了近五年的媒体报道后发现, 济南每年都有类似的新闻报道, 其中2011年报道3次, 2012年、 2013年各报道1次, 2014年报道4次。 基本上涉及了济南市历下、 天桥、 历城等各个区, 足见人们环保意识的强烈。
建垃圾处理厂需给附近居民合理补偿
我国的 “邻避运动” 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 近年来民众冲击涉污企业的极端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环境群体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 北京、 四川什邡等地都出现了民众反对建垃圾厂、 化工厂的事件, 致不少项目搁浅。
对于济南日前发生的垃圾围城事件, 山东省政协委员张法水认为, 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跟那些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如果工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环保标准也提高了, 那么某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可以不建此类项目, 但垃圾处理厂却是必须要有的“ 。比如说济南市, 垃圾处理厂不建在这个区就得建在那个区, 不可能建到其他市去。 ”
垃圾运送至某地, 肯定会对邻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麻烦和不便, 这意味着为了大部分市民的健康和方便, 他们做出了一定牺牲, 为此应给予一定利益补偿。 “垃圾接收地庄稼可能因此减产, 居民生活质量也可能下降。 客观地讲, 他们应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以达成利益的平衡。 ”张法水说, “垃圾处理厂选址应该尽量远离生活区, 确保危害最小化, 并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 ”
专家称开放决策有望消解 “邻避效应”
综合近几年来的环境群体事件, 获得满意的经济补偿并不是垃圾接收地民众的唯一诉求, 对政府决策公开透明的呼声越来越高。据报道, 政府虽然一再宣称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民众构成的威胁有限, 并能通过科学技术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但民众仍对项目的决策过程产生怀疑。虽然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涉及了民众参与, 但或是因为法律规定语焉不详, 或是因为决策者刻意规避法律, 导致公共参与决策过程流于形式。
一 直 关 注 济 南 垃 圾 围 城 的山东舜启律师事务所主任孟宪强认为, 政府在进行垃圾处理厂选址之前要进行公示, 公示之后如果民众没有意见可以进行征地, 征地之后附近居民还应该得到实惠。 “政府在进行重大公益项目决策时, 应该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要合规、 合法、 合理。 ” 孟宪强认为, 政府应该让民众尽可能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以打消民众的疑虑。
不过, 还有研究者指出, 要真正解决环境群体事件, 仅靠完善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远远不够。 建议在土地、 水利、 建设等多领域设置公众参与环节, 对于征地补偿等社会矛盾多的热点问题, 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减少社会矛盾。 |